2024年河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四
一、选择题
1
.疫去春来
,
校园重逢
,
下列校园防疫行动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来访登记
B
.佩戴口罩
C
.消毒杀菌
D
.测量体温
2
.学习化学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A
.教室喷洒过氧乙酸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
――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阳光下湿衣服干的快
――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
.乘坐飞机时携带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鼓起来了
――
气体分子体积变大
D
.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
.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
稀释浓硫酸
B
.
检查气密性
C
.
过滤
D
.
测定
pH
4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N
2
可用作制冷剂和保护气
B
.稀有气体可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C
.
CO
2
有毒性,属于空气污染物
D
.
O
2
应用于医疗急救、炼钢、气焊等多个方面
5
.
“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
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水银温度计测体温
汞分子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
Ca
、
Ca
2+
化学性质不同
微粒中的质子数不同
C
O
2
和
O
3
的化学性质差异
氧原子结构不同
D
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是物理变化
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A
.
A
B
.
B
C
.
C
D
.
D
6
.臭氧
(O
3
)
又被称为超氧,在常温常压下的稳定性较差,可分解为氧气。如图为臭氧分解为氧气的微观反应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B
.该过程只涉及一种元素
C
.臭氧和氧气的分子构成相同
D
.臭氧属于空气污染物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大家积极配合,居家定期测量体温也是一种贡献。下列有关水银温度计里面的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汞属于非金属元素
B
.在化学反应中,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
Hg
+2
C
.氧化汞的化学式为
HgO
D
.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00.6g
8
.下列有关空气和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
78%
B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
.
SO
2
、
CO
、
O
3
均为空气污染物
D
.氧气具有可燃性,能用于气焊、气割
9
.下列实验操作的图示正确的是
A
.加块状固体
B
.读液体体积
C
.闻气体气味
D
.给液体加热
10
.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
不正确
的是
A
.家用电器中都有金属材料
B
.钢在纯氧中完全燃烧会有二氧化碳生成
C
.纯铝比硬铝更适合制作飞机外壳承力框架
D
.铜器比铁器早出现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有关
11
.建构模型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
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图中对应的四种物质
)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为氧化物
B
.
x
的数值为
2
C
.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2
:
1
D
.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不变
12
.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①
将白磷放入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入热水中;
②
通入氧气后并在另一端导管上系一气球,根据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能证明燃烧的条件
B
.从导管
b
处通氧气
C
.
①
中白磷不燃烧而
②
白磷燃烧
D
.气球既平衡压强又防止污染
13
.利用
20℃
时
KNO
3
溶液(有少量未溶解的
KNO
3
晶体)见图
Ⅰ
,进行下面实验:
①
加入
NH
4
NO
3
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
Ⅱ
;
②
加入
NaOH
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
Ⅲ
。分析实验过程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B
.随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C
.图
Ⅰ
、图
Ⅱ
中,硝酸钾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
.图
Ⅲ
中,硝酸钾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4
.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如图为该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图中微粒恰好完全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之比为
3∶1
C
.丙是由
4
个
H
元素、
1
个
C
元素和
1
个
O
元素组成
D
.甲、乙、丙、丁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二、科学探究题
15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向烧杯中加入变质的氢氧化钙固体和一定量的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固体全部溶解.他们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
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
; 猜想二:
CaCl
2
和
HCl
;
猜想三:
CaCl
2
和
Ca
(
OH
)
2
;
猜想四:
CaCl
2
、
Ca
(
OH
)
2
和
HCl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一定不成立.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加入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
1
:
.结论:猜想三不成立.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加入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
2
:
.结论:猜想一不成立,猜想二成立.
【反思与拓展】
(
1
)碱性较强的液体直接进入下水道,会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