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共
20
分。
1
.
如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
.
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著作。属于明朝医药学著作的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齐民要术》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3
.
从
1915
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
A.
自强求富
B.
君主立宪
C.
民主科学
D.
实业救国
4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多次会议。下列表述属于“八七会议”的是( )
A.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C.
指出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5
.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 )
A.
瑞金
B.
会宁
C.
延安
D.
西柏坡
6
.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按调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④③①②
7
.
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关于“一国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
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C.
是维护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的民族政策
D.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
8
.
在雅典城邦,具有参加公民大会资格的是( )
A.
外邦人和奴隶
B.
全体居民
C.
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
D.
雅典的成年男性
9
.
如图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对相关史实叙述完全正确的是( )
A.
①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④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B.
②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③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
C.
①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③使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
D.
②使伊斯兰教向外广泛传播
④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10
.
1921
年,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
A.
完成工业化形成苏联模式
B.
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
C.
农业集体化解决粮食问题
D.
广种玉米解决苏联的经济体制弊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0
分。
11
.
《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中①处是
______
;《元朝疆域图(
1330
年)》中②是
______
。
12
.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______
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______
时最后完成。
13
.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
11
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______
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
1954
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
______
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同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4
.
公元前
31
年,
______
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公元前
27
年,他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______
趁机组织法西斯党,
1922
年,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15
.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
______
的影响下,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1920
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
______
,
1922
年甘地决定停止该运动。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9
分。
16
.
西汉文帝和景帝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他们治理社会的措施有哪些?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何作用?
17
.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经济局面?他推行的革新措施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3
分。
1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直至民国,中国的外交活动明显地呈现出五大特征:在对外态度上,既蔑视西方列强又深深恐惧之;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大多未能摆脱始争终让的结局;在对外交涉时,很难摆脱内外双重困境,外部强敌入侵与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在外交活动情感上,在饱含屈辱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演进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