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
2024
下
学期第
四周
周
检测
七年级历史
(
考试时间
:
50
分钟
;
试卷满分
:
70
分
)
一、单项选择题
(
本题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
1
.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他搜集到“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十年寒窗”等成语,请你判断他研究的是古代哪一制度
(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科举制
D
.
行省制
2
.
隋唐时期的科举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引起了等级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士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这主要说明科举制
(
)
A
.
扩大了统治基础
B
.
推动了教育发展
C
.
提高了官员素质
D
.
维护了门第权贵
3
.
“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
A
.
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
B
.
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
.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
.
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4
.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以下描述唐太宗时期统治的对联是
(
)
A
.
调整政策呈开元,后期昏庸误王国
B
.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后人评
C
.
开明
君主吸亡训
,贞观之
治创唐
荣
D
.
陈侨兵变
成君主,重文轻武是国策
5
.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
啖
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他认识到了
(
)
A
.
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
.
治国
理政须加强
对百姓的监督
C
.
加强统治需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D
.
扩大统治基础必先行制度创新
6
.
下
表所述治国之策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采取的
(
)
政治: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经济:继续减轻人民负担;
用人: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形成局面:贞观遗风。
A
.
隋文帝
B
.
武则天
C
.
唐太宗
D
.
隋炀帝
7
.
如图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
A
.
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
.
商品经济高度重视
C
.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
.
重武轻文
已成潮流
8
.
如图描绘的是唐朝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它体现了
(
)
A
.
科举制度的进步
B
.
开明的民族关系
C
.
社会风气的开放
D
.
三省六部制完善
9
.
“如访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是
(
)
A
.
B
.
C
.
D
.
10
.
仔细观察下列两组图片,最能反映图片信息的诗句是
(
)
A
.
洛阳家家学
胡乐
B
.
冲天香阵透长安
C
.
千金散尽还复来
D
.
唐风洋溢奈良城
11
.
下图是出土于唐朝墓葬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
(
)
A
..
随葬物品多种多样
B
.
罗马铸币技术高超
C
.
大食人、黑人地位低下
D
.
唐朝与阿拉伯、欧洲、非洲等都有交往
12
.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
A
.
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B
.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C
.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
.
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抵达日本
13
.
杜甫的诗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
东西……”所描述的事件
(
)
A
.
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
.
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C
.
反映出唐朝的盛世局面
D
.
说明唐朝积极对外交往
14
.
下表是中国古代“入
仕
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数据变化对社会结构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
.
2%
24
.
5%
46
.
1%
A
.
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B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
官员录取标准不断降低
D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5
.
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王安石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
A
.
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B
.
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
.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实现官僚与平民的平等
二、非选择题
(
本题
4
小题
,
16
题
7
分
,
17
题
13
分
,
18
题
10
分
,
19
题
10
分
,
共
40
分
)
16
.
自古统治者大都重视关注民生,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
: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中国
历史七
年级课本
材料二:自贞观以后,……励精为理。至
(
贞观
)
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
(
贞观
)
十五年,米
每斗值二钱
。
——杜佑《通典》
材料三:开元初,上
留心理道
,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王
谠
《唐语林》
(
1
)
据材料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