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24
分。
1
.
《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2
.
“这次叛乱的唯一良好后果,就是上帝借助它作为一种动力,打破一个伟大民族的死气沉沉的气氛,使他们觉醒,意识到需要有一个新国家。
1894
年、
1895
年、
1898
年、
1900
年、
1901
年和
1904
年到
1905
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次叛乱”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3
.
“若卖国首领未诛,卖国条约未废,亡国之祸终难幸免”;“签字而山东亡,山东亡而全国随之,亡国大难迫于眉睫。吾同胞忍坐视家国之亡而甘心作奴隶乎?”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一二•九运动
4
.
下列形势图中,反映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最大胜利的一场战役是( )
A.
B.
C.
D.
5
.
如图所示情景发生在( )
A.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抗美援朝时期
6
.
下表显示的中美贸易趋向,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
60
32
1975
304
156
1978
865
324
A.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C.
中美建交
D.
冷战结束
7
.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
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
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
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8
.
“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领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
A.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
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C.
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
D.
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9
.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风教通义》,……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试图勾画一幅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造成“突破”的直接原因是( )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开辟
C.
资产阶级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10
.
“这些曾经在乡村拥有一望无际的大片土地的所有者,一旦沦为居住泥棚、仅有几只瓦锅的佃户,其对英国殖民者的恐惧、不满和仇恨再也无法控制,因而一些爱国封建王公成了大起义的领导者。”材料描述的是( )
A.
美国独立战争
B.
拉美独立运动
C.
印度民族大起义
D.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1
.
“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把欧洲古典音乐推向顶峰,同时也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下列属于“他”的作品是( )
A.
《神曲》
B.
《人间喜剧》
C.
《英雄交响曲》
D.
《义勇军进行曲》
12
.
请仔细观察如图,导致
1980-1984
年两国粮食产量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B.
是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中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
是否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束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
分。
13
.
“南朝时期,各地农业普遍都有所发展,典型的如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据此可知,在南朝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______
(判断对错)
14
.
“在这种权利下,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表明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______
(判断对错)
15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经济已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国债高达
600
亿马克。外汇枯竭,储存几近于零。许多战略原料并未做到自给自足……弹药的供应也不足。”这是决定德国战略方针采用闪电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______
(判断对错)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0
分。
1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中国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中国国民有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唯一出路。
--
摘自朱志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兴民权、改民主”不懈努力,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材料二:“经历过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个可珍贵的时刻;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
--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
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