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4
月初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以下是扎西同学整理的
“
中国古代智慧
”
阅读提纲节选,其中陈述符合史实的是(
)
司母戊鼎
都江堰
丝绸之路
大运河
夏朝青铜器代表
沟通了湘江漓江
开通于东汉时期
加强了南北交通
A
B
C
D
A
.
A
B
.
B
C
.
C
D
.
D
2
.下面示意图中括号处应填入(
)
A
.分封制度
B
.察举制度
C
.刺史制度
D
.科举制度
3
.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
①
、
②
、
③
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A
.
①
建立隋朝
②
灭亡陈朝
③
开通运河
B
.
①
灭亡陈朝
②
建立隋朝
③
开通运河
C
.
①
开通运河
②
建立隋朝
③
灭亡陈朝
D
.
①
建立隋朝
②
开通运河
③
灭亡陈朝
4
.
“
迹其性本强悍
,
勇不顾亲
,
而能畏义而好贤
,
屈己以从
谏
,
刻厉
矫
揉
,
力于为善
,
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
,”
史学家范祖再这段话称颂的是
A
.汉文帝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5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词:
“
翻倒
.
翻倒
.
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
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A
.
B
.
C
.
D
.
6
.
“
诗史互证
”
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A
.
自从贵主和亲
后,
一半胡风似汉
家
B
.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
.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
邑
犹藏万家室
D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7
.如果把
“
大运河的开通
””
贞观之治
”
“
开元盛世
”“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
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
.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8
.唐朝诗人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
“
诗史
”
之称。下面两首
诗反映
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
邑
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垂老别(节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A
.八王之乱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藩镇割据
9
.唐朝有位著名的
“
三藏法师玄奘
”
,他的历史功绩有
A
.出使西域
B
.西行取经
C
.七下西洋
D
.抗击沙俄
10
.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
汴
州。
”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
.
南宋与
金对峙
B
.宋辽对抗
C
.北宋与金对峙
D
.宋夏和议
11
.
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其中,
①
、
②
、
③
、
④
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与辽政权订立
澶
渊之盟的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12
.
“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
‘
商业革命
’”
。材料中宋代
“
商业革命
”
的突出表现是指
A
.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
B
.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
.
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
.
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13
.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
“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
“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
。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
.
等级森严
B
.
商业繁荣
C
.
重农抑商
D
.
重文轻武
14
.如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1
.收复建康
2.
取得郾城大捷
3.“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
4.“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
A
.
卫青北击
匈奴
B
.岳飞抗金
C
.文天
祥
抗元
D
.戚继光抗倭
15
.
宋高宗曾说:
“
广南市
舶
,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
材料表明
A
.
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B
.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
.
闭关锁国的危害
16
.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一组图片,请你为该展厅选
择一个最合适的名称(
)
A
.宋代商业繁荣
B
.民族政权并立
C
.宋代国家统一
D
.宋代民族融合
17
.《萍州可谈》一书记录了北宋航船上使用指南针的情况。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航海使用南针的最早记载。据此判断,以下历史活动可能被史
料记载使用到指南针的有
A
.张骞出使西域
B
.郑和七下西洋
C
.玄奘西行
D
.鉴真东渡日本
18
.汉代时
“(
江南
)
不忧冻饿
,
亦亡
(
无
)
千金之家
”,
至宋代则有
“
苏湖熟
,
天下足
”
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北民南
迁带来
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B
.大运河贯通南北
C
.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D
.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19
.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
汴
州。
”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
.
南宋与
金对峙
B
.宋辽对抗
C
.北宋与金对峙
D
.宋夏和议
20
.两宋时
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
试卷解析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花园镇花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试卷Word文档在线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