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海门中学分解指标综合素质测试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
每小题
3
分,
共
24
分
)
1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
“
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
,
“
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
倍
也
”
。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
A
.植物油和水
B
.食盐水和泥沙
C
.酒精和水
D
.硝酸钾和硫酸钠
2
.认识元素及化合物,
常研究
该元素的单质、氧化物、酸
(
或碱
)
、盐的性质,应用及转化关系等。如碳元素对应物质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转化
①
的反应类型可以是复分解反应
B
.转化
②
应用于糕点的发酵
C
.转化
③
无法通过将
CO
2
通入氯化钙溶液实现
D
.工业上可利用转化
④
制备生石灰
3
.已知:只要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为还原剂,元素化合价升高后的产物为氧化产物;化合价每改变一价,表示转移一个电子。三氟化氮
(NF
3
)
是微电子工业中优良的等离
子刻蚀气体,它在潮湿的环境中能发生反应:
3NF
3
+5H
2
O=2NO+HNO
3
+9HF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NF
3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
.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1
:
2
C
.
HF
是还原产物
D
.反应中每生成
1
个
HNO
3
分子,转移
1
个电子
4
.
有核电荷数为
1~18
的
X
、
Y
两元素。
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之差的绝对值等于电子层数,
Y
元素比
X
元素的原子多
2
个最外层电子,则
X
与
Y
不可能形成的化合物是
A
.
XY
B
.
XY
2
C
.
XY
5
D
.
X
2
Y
5
.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向某溶液中滴加
BaCl
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足量稀
HCl
,若白色沉淀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
SO
B
.某气体样品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时无明显现象,说明该气体中不含
CO
2
C
.向某盐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含
NH
D
.向某氢氧化钠样品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一定没有变质
6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t
1
℃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B
.将
t
1
℃
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
2
℃
,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将
t
2
℃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
t
3
℃
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
.将
t
3
℃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7
.使用特殊的催化剂在光照
(
hv
)
条件下实现了
CO
2
和
H
2
催化转化为
C
4
H
10
,其中转化过程如图中步骤
①
、
②
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转
化过程
①
和
②
中,碳氢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B
.过程
③
中,理论上每
58tC
4
H
10
完全反应,需消耗
208tO
2
C
.
CO
2
和
H
2
催化转化为
C
4
H
10
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4CO
2
+13H
2
=C
4
H
10
+8H
2
O
D
.从
CO
2
到
C
4
H
10
的转化是一个储存能量的过程
8
.
CaC
2
O
4
•H
2
O
加热升温过程中固体的质量变化见图。现有
14.6gCaC
2
O
4
•H
2
O
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
8.9g
固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CaC
2
O
4
中
C
元素的化合价为
+3
价
B
.剩余固体中含有钙元素的质量为
4.0g
C
.剩余固体成分为
CaO
和
CaCO
3
的混合物
D
.将剩余固体溶于过量的稀盐酸,产生
1.1gCO
2
二、非选择题
(
共
46
分
)
9
.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是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要方法。
(1)
氘和
氚是
制造氢弹的原料。氘核和氚核在超高温的条件下会聚合成一个氦核,如图
1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
。
A
.该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范畴
B
.氘、
氚两种
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C
.该变化涉及的元素有三种
D
.
氘
原子和
氚原子
的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2)
如图
2
为向铁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
反应容器中部分水分子没有画出
)
。
①
生成的
Fe
n+
中的
n=
,如图中
A
微粒符号为
。
②
反应中实际生成的微粒有
Fe
n+
、
A
、
。
(3)
为了探究
Fe
、
Cu
、
Ag
、
R(R
为未知金属
)
四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如下实验:如图甲所示,将四根金属丝同时插入烧杯中的溶液里,只观察到
①
中铁丝表面出现气泡,
②
中铁丝表面有紫红色物质;如图乙所示,一段时间后,将烧杯中铁丝替换为
R
丝进行
实验,观察到
①
中
R
丝表面出现气泡,
②
中
R
丝表面无明显现象。
“
”“
””
”
为相应金属丝插入烧杯前,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阳离子。
①
图乙所示的
②
中存在的阳离子是
(
从
“
”“
”“
”
中选填
)
。
②Fe
、
Cu
、
Ag
、
R
四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依次
为
。
10
.兴趣小组分析了用
硫铁矿烧渣
(
主要成分为
Fe
3
O
4
等
)
制备铁红
(Fe
2
O
3
)
的流程图并进行了铁红性质实验。铁红制备的流程图如图:
(1)
气体
B
中混合气体分子数之比为
1
:
1
,反应炉焙烧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
假设其它成分不参与反应
)
。
(2)
你认为对气
试卷解析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分解指标综合素质测试化学试卷-(含参考答案解析)试卷Word文档在线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