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
4
页,满分
6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一、选择题
(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秦朝和隋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A.两朝都定都长安
B.都出现盛世局面
C.都实现制度创新
D.都推行科举制度
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总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引领唐朝走向绚烂的共同经验,对今日我们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将有巨大的借鉴作用。以下属于他们的共同经验的是
A.戒奢从简
B.重视人才
C.整改吏治
D.平定反叛
3.
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被誉为“圣人”之名,下列人物被称为“医圣”“诗圣”“书圣”的一组是
A.华佗、李白、王羲之
B.张仲景、白居易、颜真卿
C.张仲景、杜甫、王羲之
D.扁鹊、杜甫、柳公权
4.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会带我们接近最真实的过去。下列唐代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黑人俑
A.繁荣的中外交流
B.先进的生产技术
C.昌盛的思想文化
D.和睦的民族关系
5.下
表是唐朝中期总人口数统计表。
你认为
表中755—760年唐朝人口数量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725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人口
4141万
4531万
5291万
1690万
A.藩镇割据的结束
B.五代十国的出现
C.黄巢起义的爆发
D.安史之乱的爆发
6.
从唐朝众多仕女图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女性长裙曳地、轻纱绕臂。当时女性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她们在诗文和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远胜于前代。材料表明唐朝
A.男女地位绝对平等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丝织技术世界领先
D.文学艺术远胜前朝
文官
武将
力
权
7.物理学科中的
“
钟摆理论
”
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七年级某同学在复习北宋历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钟摆在北宋时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A.宋太祖实行
“
杯酒释兵权
”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王安石变法
D.北宋设置转运使
8.契丹族是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缔造了200余年的帝国霸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契丹辽文化。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的首领是
A.松赞干布
B.元昊
C.耶律阿保机
D.阿骨打
9.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岳飞、辛弃疾在各自的词中表达的共同情感是
A.豪迈的报国之情
B.浓郁的思乡之情
C.飘逸的山水之情
D.凄婉的惜别之情
10.
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制作了如图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的主题是
★
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
∶
2
;
1080年比例为2
∶
5
★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
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A.海外贸易繁盛
B.水稻产量增加
C.经济重心南移
D.都市经济繁荣
11.忽必烈统治时期,虽然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推行汉法,但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仍得以保留,并且统治集团内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有比较深的隔膜。这一现象反映出,忽必烈统治时期
A.政治体制学习中原王朝
B.贵族集团的包容性强
C.蒙古部落文明具有优势
D.政权封建化困难重重
12.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了10个行省,并将大都附近地区划归中书省直辖;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
A.地方治理因地制宜
B.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C.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D.中央权力不断扩大
二、非选题
(共4题,共36分)
13.【
贞观之治
】(7分)
材料一:
贞观四年,有司(有关部门)以林邑(唐朝藩国国名)表疏不顺(向唐朝上疏时言语有冒犯)而请发兵讨击。太宗曰:
“
兵者(指战争).
……
不得已而用之
……
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来有不亡者。
……
且(讨伐林邑)经历(沿途经历)山险,士卒瘁(过度劳累)劳,若我士卒疾役,虽克剪(消灭或战胜)此蛮(对林邑蛮的蔑称),亦有何补(补,泛指益处)?言语之间,何足介意。
”
竞不讨之。
——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尊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他在即位后几个月内对群臣说:
“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
这样地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们高兴,也使他大得民心。
——
(英)《剑桥中国隋唐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唐太宗不讨伐林邑的理由。(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
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
“
使他大得民心
”
的
湖北省丹江口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