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共
50
分。
1
.
手工业是人类第二次大分工的产物,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代,手工业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下列史料中可以实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河姆渡猪纹陶钵
B.
司母戊鼎
C.
曲辕犁
D.
汝窑瓷器
2
.
公元前
127
年,汉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 )
A.
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
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3
.
如图所示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
A.
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
以门第作为主要参考标准
C.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延续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4
.
郑和下西洋既没有殖民开拓,也未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它毫无疑问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并非近代的先声或是资本主义的序曲。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
有利于中外友好往来
B.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D.
推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5
.
著名学者姜铎说:“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
A.
抵御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
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
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D.
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6
.
如图是
1915
年某刊物创刊号的目录(节选)。该刊物( )
敬告青年……陈独秀
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陈独秀
共和国家与青年自觉……高一涵
……
现代文明史……陈独秀
A.
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B.
号召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C.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D.
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7
.
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它起步时,就摒弃了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选票里面出政权”的议会道路的理念,坚持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十月革命道路。最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
A.
五四运动
B.
南昌起义
C.
八七会议
D.
秋收起义
8
.
对如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
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懂吗?保存了树身和树根!
——金冲及《周恩来传(
1898-1949
)》
A.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B.
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D.
长征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9
.
由此,中国第一个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参战时间最早、抗战时间最长的国家。材料中的“此”是指( )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10
.
1946
年
6
月至
10
月,胶东我军主力部队奋起自卫还击,发起胶济路阻击战。阻击战历时
3
个多月,共歼敌
1
万余人。材料中的“自卫还击”( )
A.
意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有力配合了孟良崮战役
C.
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
有利于华北全境的解放
11
.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西方一个经典的评价是: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上,新中国再也不会退让。最关键的一个,打出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发言权。该评价认为朝鲜战争( )
A.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12
.
如图所示变化主要缘于( )
A.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开展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城市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3
.
如图为我国某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示意图。该变革( )
A.
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B.
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C.
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D.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14
.
20
世纪
90
年代是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可能。为此,我们国家( )
A.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
C.
开放了青岛等
14
个沿海城市
D.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5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也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这些“改善”( )
A.
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推动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6
.
如表是古代亚非地区代表性文明成果一览表。
大河流域
文明成果
尼罗河流域
象形文字、金字塔
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
梵文、佛教
黄可流域和长江流域
甲骨文、青铜器
据此可知,人类早期文明具有( )
A.
多样性
B.
开放性
C.
交融性
D.
全球性
17
.
西方近代化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为“精神层面的变革”奠定思想文化基础的先驱是( )
A.
但丁
B.
哥伦布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