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辽宁
中考
化学
模拟卷(
四
)
(考试时间:
5
0
分钟
试卷满分:
5
0
分)
注意事项:
1
.本
试卷分第
Ⅰ
卷(选择题)和第
Ⅱ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
Ⅰ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
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
Ⅱ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16 N-14 Ca-40 Ba-137
第Ⅰ卷
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道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错误的是( )
A.两个氦原子2He
B.氯离子:
Cl
+
C.三氧化硫分子:SO
3
D.碳酸钠:Na
2
CO
3
2. 下表中列出了土豆的主要营养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是( )
营养成分
蛋白质/g
脂肪/g
淀粉/g
钙/mg
每100g含量
1.5~2.3
0.4~0.9
17.5~28.0
11.0~60.0
A.蛋白质
B.脂肪
C.淀粉
D.钙
3. 材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下列生活用品中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A.不锈钢菜刀
B.玻璃水杯
C.陶瓷碗
D.塑料脸盆
4.
钕(
Nd
)等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钕
属于非金属元素
B.一个
钕
原子的质量为144.2g
C.Nd
3+
的核外电子数为60
D.一个
钕
原子含60个质子
5.
“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随着“雨水”
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 )
A. 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
B. 水分子分解加快
C. 每个水分子质量增大
D. 水分子数目增多
6. 下列几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及灭火原理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A
油锅着火
用水浇灭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B
液化气起火
关闭阀门
隔绝空气
C
住宅失火
用高压水枪灭火
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
森林着火
砍伐出隔离带
移走可燃物
A.A
B.B
C.C
D.D
7. 如图表示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8. 实验操作是实验探究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测定溶液的pH
C.
稀释浓硫酸
D.
过滤
9. 2022年5月10日,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新冠治疗新药千金藤素(C
37
H
38
N
2
O
6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以下关于
千金藤素的
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千金藤素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B. 千金藤素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7:38:2:6
C. 千金藤素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 千金藤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0. 在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
NaOH
固体,不断搅拌,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整个过程不考虑水分蒸发,
NaOH
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aOH
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
B. a、c两点时,
NaOH
的溶解度相同
C. b点时,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溶质质量分数(ω)的大小关系为ω(b)>ω(a)=ω(c)>ω(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道小题)
11.(7分)“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CO
2
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CO
2
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
(1)CO
2
的过度排放会造成
的加剧。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可为实现“碳中和”做出直接贡献的一种措施:
。
(2)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
2
经吸收剂处理可实现CO
2
的捕集。
①
NaOH
吸收。
NaOH
溶液吸收CO
2
生成NaHCO
3
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
CaO
吸收。CaC
2
O
4
在高温下分解制得疏松多孔的
CaO
,同时产生CO、CO
2
。该反应所得CO、CO
2
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
(3)CO
2
与H
2
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CH
4
(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虚线处部分中间产物略去),可实现CO
2
的再利用。
①该反应中,除CH
4
外另一种生成物为
(填化学式),
MgO
的作用是
。
②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
4
)已成为居民的生活用气,是因为CH
4
在空气中燃烧时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2.(11分) (一)
某兴趣
小组对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
编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氯酸钾质量/g
5
5
5
5
催化剂
-
二氧化锰
氧化铁
氯化钾
催化剂质量/g
-
0.5
0.5
0.5
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s
171
49
58
154
(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
对比实验。
(2)表中所列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
,氯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氯化钾
(填“有”或“无”)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解释原因:
2024年辽宁中考化学模拟卷(四)(含参考答案解析)试卷Word文档在线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