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24
分。
1
.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2023
年是我国十二生肖纪年的兔年,如果用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书写“兔”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2
.
汉武帝统治时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他为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行郡县制
B.
实施“推恩令”
C.
设立宣政院
D.
设置驻藏大臣
3
.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与材料所述内容相关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望厦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4
.
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义和团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5
.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
B.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C.
百团大战振奋了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D.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多次击退敌军
6
.
图片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如图图片体现的共同内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 )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一国两制”构想
7
.
世界文明古国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成果。如图文明成果属于两河流域的是( )
A.
金字塔
B.
《汉谟拉比法典》
C.
帕特农神庙
D.
罗马大竞技场
8
.
这场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下列对“这场运动”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
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大解放
B.
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
C.
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D.
十月革命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
9
.
如图是某班同学绘制历史板报时拟定的各板块题目。由此判断板报的主题是( )
A.
封建时代亚洲文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D.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0
.
林肯发表演说:“……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言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上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有自由的工人。”材料表明他主张( )
A.
大力推行地税改革
B.
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C.
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D.
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11
.
观察如图图表,分析导致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石油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珍妮机的发明
B.
蒸汽机的改进
C.
内燃机的发明
D.
电力广泛应用
12
.
20
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萨拉热窝事件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③《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一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④莫斯科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6
分。
13
.
自秦汉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没有中断过,并以其辉煌的成就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
——摘编自刘晌《旧唐书》
(1)
图
1
所示道路有什么历史作用?哪一人物为这条道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
材料一反映的对外交往事件是什么?请再举一例唐朝对外交往的事例。
材料二: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摘编自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图
2
纸本地图
图
3
火药及火器
(3)
材料二中“市舶”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4)
图
2
“纸本”的制造技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图
3
中的发明传入欧洲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14
.
改革与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它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形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日本由此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图
1
(俄国)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图
21913-1938
年美国失业率
(
1
)材料反映的是哪次改革?这次改革仿效的是中国哪个朝代的典章制度?
(1)
图
1
反映的历史事件废除了什么制度?该事件在俄国历史上有何积极影响?
(2)
图
2
中
1929-1933
年失业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该国通过哪一改革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15
.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