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方向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题 号
1—20
21
22
23
24
25
总 分
分 数
选择题(共20 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1.下面三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青铜铸造,工艺精湛
B.钟磬之声,悠悠千年
C.文化中原,老家河南
D.满釉支烧,造型端庄
2.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下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
学派
代表人物
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礼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尚法”,以法治国
A.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
C.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D.完全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3.下面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汉武帝实行了
( )
A.郡县制
B.“推恩令”
C.行省制度
D.重文轻武政策
4.据统计,唐代少数民族宰相有二十四人,分别来自十五个民族。少数民族出身的将军、节度使多不胜数,甚至《新唐书》还专门设立《诸夷蕃将列传》。由此可见唐朝( )
A.民族政策开明 B.社会风气开放 C.文学艺术多彩 D.中外交流频繁
5.下表为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统计表(部分)。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科举制 (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官员录取标准不断降低 D.保证选拔程序公平公正
6.元朝中央政府在对地方严格监察的同时,在制度执行方面也给了行省一部分权力。财政上,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但行省需要把大部分财赋上供朝廷,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之比一般为7:3;军事上,行省虽拥有较大军权,但必须严格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材料表明行省制度 (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B.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
C.有利于各地官员的相互制约
D.使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易形成地方割据
7.《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恃冶铸也。”这主要反映了《天工开物》 ( )
A.认为古代西方科技水平更高 B.是对古代科技经验的总结
C.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D.介绍了中西方科技成果
8.清朝前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 )
A.水路交通发达 B.农业不断发展 C.城镇商业繁荣 D.人口增长迅速
9.据《广东军务记》记载:“初九、初十日,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材料记载的史实和下列哪一战争有关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下表是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时的各项主张和百日维新政令的对比。这反映出 ( )
类别
维新派的主张
百日维新措施
政治
人生而平等、限制君权(康有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严复)
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
实业强国(王韬);商兴才能国富(康有为);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梁启超)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文化
改革科举取士之法;提倡西学,体用一致;废除八股(严复)
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军事
改革练兵之法(王韬)
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A.维新派的主张都脱离现实 B.清政府全盘接受维新思想
C.变法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 D.变法的广度深度有局限性
11.1922 年7月,中共二大决议指出,“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工人或农民”,而“敌人”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该决议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 ( )
A.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