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
题(六)
温馨提示:
1、化学试卷共二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物理和化学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
“
试题卷"和
“
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
“
答题卷
”
上答题,在
“
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
化学充满我们的生活,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在炉灶下方安装报警器以防天然气泄漏造成危险
B.用石灰水粉刷树干,可以保护树木,防止冻伤
C.为防止自行车车架锈蚀,在车架上涂油防锈
D.包装食品的聚乙烯塑料袋可用加热的方法封口
2、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口号是
“
减塑捡塑
”
,中国主题是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塑料袋用完后投入可回收垃圾桶中
B.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不易降解的塑料
C.用自备的布袋取代塑料袋购物
D.购买东西时尽量多用几个塑料袋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吸取液体
B.滴加液体
C.取用液体
D.搅拌液体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元素原子中的质子数为80
C.该元素的原子质量为200.6
D.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80
5、阿奇霉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感染,如:中耳炎、鼻窦炎,也常用于支原体感染等。已知阿奇霉素化学式为C
38
H
72
N
2
O
12
,下列关于阿奇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阿奇霉素分子是保持阿奇霉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B.阿奇霉素是由124个原子构成的
C.阿奇霉素中含有四种非金属
D.阿奇霉素由碳原子、氮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6、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熟石灰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铅锑合金的熔点高,可在家庭电路中制作保险丝
C.铁制品具有导热性,可以做炊具
D.稀盐酸具有酸性,可用于金属除锈
7、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对下列家务劳动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叙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家务劳动
化学知识
A
往自行车里打气,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
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
B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酸与碱能发生中和反应
C
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白醋中的醋酸可与水垢中的碳酸钙等物质发生反应
D
冰箱内放置活性炭炭包
活性炭能吸附异味
A.A
B.B
C.C
D.D
8、航天员呼吸产生的CO
2
进行转化时,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均由分子构成 B.反应前后各类原子的数目不变
C.乙的化学式为H
2
D.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9、下列为某同学对化学知识的归纳,其中有错误的是( )
A.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
B.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
C.氢氧化钠的三种俗称:烧碱、火碱、消石灰
D.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10、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某固体物质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气体,则该固体一定是石灰石
C.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碱溶液使无色酚酞变红,则使无色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
11、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呼出气体与空气中CO
2
含量不同
1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
1
℃
时将20g丙物质溶于50g水中得到的溶液<70g
B.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一定能变为饱和溶液
C.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
1
℃
时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3
℃
变为不饱和溶液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C、H、O、N、P、K、Ca、Mg等,其中N、P、K需要量较大,因此含上述元素的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以上元素)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碳酸氢铵(NH
4
HCO
3
)是常见的氮肥,易分解生成水、温室气体以及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肥效降低。科技人员分别研究了温度、含水量对碳酸氢铵分解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化肥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但若施用不合理,可造成经济浪费,以及带来环境问题,因此要合理施用化肥。农家肥营养物质全面,肥效长而稳定并且能使土壤疏松,但是营养物质含量较少,肥效较慢。农家肥与化肥一起使用,能全面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养分,还能改良土壤结构。
(1)写出一种常见的钾肥
(填化学式)。
(2)文中两图得到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