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9
分。
1
.
【宋室南渡
人文璀璨】据《丽水地区志》记载,在科举制存在的近
1300
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
1126
人,宋代占
948
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 )
A.
娱乐场所瓦子出现
B.
政治、文化中心南移
C.
重武轻文政策影响
D.
文人注重哲学思考
2
.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医圣”张仲景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以下信息与张仲景相符的是( )
A.
西汉——《黄帝内经》——人体解剖知识
B.
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C.
东汉——《医学集成》——外科手术和针灸
D.
明朝——《本草纲目》——比较完善的药物学
3
.
“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这次革命( )
①未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③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④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
.
下列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5
.
“盟国的世界战略是先欧后亚,而要实施先欧后亚的战略,前提是要将日本牵制在东方战场,切断日德之间的配合,以便分而歼之”。为达成这一战略意图( )
①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保存有生力量
②中国坚持抗战到底,也得到美英苏的支持
③
1943
年召开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
④苏联举行红场阅兵,大批苏军开赴前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
1947
年
5
月,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遍实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 )
A.
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
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
C.
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D.
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0
分。
7
.
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内外风光异】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
tián
)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长城脚下战与和】
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亲,“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农牧交融促一统】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丰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顷,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1)
从这段史料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
(2)
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
(3)
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8
.
从
1921
年到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先声】
1915
~
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频频出现。
1919
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一文中写道: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此后“革命”一词出现的频率剧增。
【时代先锋】
纵观陈独秀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他是那个时代站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也因其一生有过许多变化而成为复杂的历史人物。
——摘录自《中共党史研究》
2019
年第
10
期
【时代巨变】
中共百年重要会议(部分)
(1)
材料说明
1919
年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
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对上述划线部分加以说明。
(3)
依据年代尺上四次会议的内容和作用,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表述简洁)
答案和解析
1.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在科举制存在的近
1300
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
1126
人,宋代占
948
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建立以后,政治中心南移,随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