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上海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0
分。
1
.
品读历史,就要认识人物。某校历史研习社展开了认识人物活动,请你参加如图活动。
(1)
请你对上述第一组中的人物所处时代排序。
(2)
请你按照示例,选定角度,选出人物。
示例:
文学
方面
人物:关汉卿、莎士比亚
______
方面
人物:
______
、
______
(3)
结合材料及所学可见在不同时空下都出现不同的杰出人物,对此谈谈你的感悟。
2
.
品读历史,就要认清数据。某校历史研习社展开了数据辨识活动,请你参加如下活动。
材料一:据历史学家估计,大约在公元前
1
万年前,农业还未出现的时候,地球上的人口大约有
400
万,到了公元前
5000
年,当世界上几个地区出现农业之后,人口上升到约
500
万。对此后不同时期人口进行的估算也非常有力地证明,正是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数量才得到了迅速增长。
——《新全球史》
材料二:德国
1870
年
1910
年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
材料三:
(1)
材料一所示人类早期文明有两河流域、
______
流域、
______
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
(2)
请你分析材料二的数据表格,描述德国当时人口的变化。
(3)
材料三所处的时期为
______
A.
新石器时期
B.
蒸汽时代
C.
电气时代
D.
信息时代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人口变化和时代变迁”的关系。
3
.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时间
事件
1897
年
商务印书馆建立
1905
年
清政府委托其编新教科书
1921
年
茅盾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最早加入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也成为商务印书馆的第一位党员
1927
年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运动指挥部在此建立
1933
年
中国共产党在此编写文化类书籍,促进文化发展,抵抗日军侵略
1954
年
公私合营
1981
年
分辑刊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1)
商务印书馆建立时的背景是什么?
______
,
______
(双选)
A.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B.
“实业救国”浪潮兴起
C.
《辛丑条约》签订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 1905
年后,为顺应时代需求,配备印新教科书给新式学堂,这体现了废科举,兴学堂。据此,请问
1981
年出版国外学术著作汉译本的背景。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商务印书馆发展历程”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
【答案】
【小题
1
】思想
【小题
2
】孔子
【小题
3
】苏格拉底
【解析】
(
1
)毕昇是北宋匠人,孔子是春秋晚期思想家,关汉卿是元朝剧作家,祖冲之是南朝科学家,因此按时代排序是孔子
-
祖冲之
-
毕昇
-
关汉卿。
(
2
)结合人物的成就选择恰当的角度分类即可。如科学方面:祖冲之、牛顿、瓦特、毕昇;思想方面,孔子、苏格拉底。
(
3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人类的历史文化成就是人类杰出的人物共同创造的,也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共同创造;我们应该对东西方的文明成就一视同仁,共同尊重、保护、传承,从而构建更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故答案为:
(
1
)
(
2
)科学方面;人物:祖冲之、牛顿、瓦特、毕昇。思想方面;人物:孔子、苏格拉底。
(
3
)人类的历史文化成就是人类杰出的人物共同创造的,也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共同创造;我们应该对东西方的文明成就一视同仁,共同尊重、保护、传承,从而构建更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杰出历史人物,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杰出历史人物,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
【答案】
【小题
1
】印度河
【小题
2
】尼罗河
【小题
3
】
D
【小题
4
】
【解析】
(
1
)结合所学知识,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得出,从
1890
年到
1910
年,德国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农村人口递减,城市人口递增,到
1910
年城市人口反超农村人口,城市化不断加深。
(
3
)根据材料三“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可知,这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D
项正确。信息时代通常也是指计算机时代或者数字时代。它是指在现时代,个人都有能力去自由传递信息,以及实时获取信息的这种特征,这在过去是很难或者不可能做到的。
(
4
)根据材料一“正是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数量才得到了迅速增长”可知,人类文明产生早期,农业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根据材料二“德国
1870
年
1910
年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可知,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推动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根据材料三可知,信息时代,社会变化加速。综上,农业、工业、信息的发展即时代的便利促进了人口的增加,而人口的增加也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两者是相互的促进的。
故答案为:
(
1
)印度河、尼罗河。(顺序可调换)
(
2
)从
1890
年到
1910
年,德国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农村人口递减,城市人口递增,到
1910
年城市人口反超农村人口,城市化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