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中考试卷 语文试卷

2022年山东东营市中考语文试卷.docx

2022年 DOCX   23页   下载0   浏览48 免费文档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2022年山东东营市中考语文试卷.docx 第1页
2022年山东东营市中考语文试卷.docx 第2页
剩余22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2022 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 分。 1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 _______ 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②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 _______ 民族复兴的前途。 ③世界各地奥运健儿齐聚五环旗下,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完美 _______ 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 ④习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决 _______ 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 18 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A. 坚持     找寻     演绎     遏制 B. 坚定     探寻     演绎     遏制 C. 坚定     找寻     演示     遏止 D. 坚持     探寻     演示     遏止 2 .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 “夏”,原本指中原地区的人。《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夏”是象形字,表示堂堂正正、高高大大的人。 C.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D. 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强调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3 . 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国家的财富。老祖宗留下的“金碗”怎可拱手送人?国务院办公厅今年 3 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特别强调: _______ ①制定实施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继续推进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探索将具有独特地制方法的中药饮片纳入中药品种保护范围。 ②要健全中药材种植养殖、仓储、物流、初加工规范标准体系。 ③鼓励创建以中药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群和以中药材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强镇。 ④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商品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 A. ③④②① B. 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③④①② 二、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 4 . 填空。 心怀家国、志在天下,家国情怀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多有体现。 诗句 家国情怀 作者作品 ( 1 ) ______ , ______ 。 将士们在悲壮惨烈的战斗中忘身报国的忠心 李贺 《雁门太守行》 ( 2 ) ______ , ______ 。 将士用命,不畏战事频繁 王维 《使至塞上》 ( 3 ) ______ , ______ 。 诗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愿望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4 ) ______ , ______ ? 诗人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志向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 5 ) ______ , ______ 。 虽辞官归乡,诗人仍心系国家前途和命运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5 . 名著阅读。 (1) ______ (国家)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 ______ (题材)小说,完成于 19 世纪 70 年代,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读者们的评价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 请你在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任选其一,从《海底两万里》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并围绕关键词写一段 70 字以内的评论。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0 分。 6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ㅤㅤ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 (1) 作者运用人物群像来突显“雷锋精神”的丰满和富于变化,请结合下列语
2022年山东东营市中考语文试卷.docx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未认证用户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微信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