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
恰
当
的一项是( )
A.
“五四”运动以后如
雨
后
春
笋
般涌现出来的种种新思想,引起了进步青年极大的兴趣。
B.
王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在座的听众
忍
俊
不
禁
地笑出声来。
C.
辩论赛上,观众热烈的掌声起到了
推
波
助
澜
的作用,让参赛队员们越战越勇。
D.
河水
川
流
不
息
,在狭窄的河道中汹涌着,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大海奔去。
2
.
下列句子
没
有
语
病
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
B.
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要看此产业能否提供更多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产品。
C.
小清河之所以越来越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济南广大市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D.
随着各地景区惠民政策的实施,吸引了更多人走出家门,拥抱自然。
3
.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种类多样,如春联、寿联、名胜古迹联等。
B.
古人常用“加冠”“而立”“不惑”“耳顺”“耄”等词语表示不同的年龄。
C.
赠序有别于书序,它作为临别赠言,在赠人以言的同时,也可抒发作者的情志。
D.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林立。张仪是道家代表人物。
二、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
分。
4
.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
政入万山围子里
______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
2
)
______
,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
晓镜但愁云鬓改,
______
。(李商隐《无题》)
(
4
)
______
,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
子夏曰:“
______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4)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却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5)
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
______
,
______
”表达了自己在沉郁中坚定信心、奋发振作、一往无前的气概。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7
分。
5
.
近日,班级开展阅读《水浒传》活动,老师提前进行了阅读调研。针对比较集中的困惑点,老师建议立足作品特点,寻找阅读突破路径。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两项任务。
阅读困惑描述
把握作品特点
明确突破路径
作品人物众多,文脉梳理不清楚怎么办?
作品是先分后合的①
______
结构
分(前
40
回):
史进
→
②
______
大闹五台山
→
林冲
→
汴京城③
______
卖刀
→
吴用
→
梁山泊义士尊④
______
→
武松
→
宋江
合(
41
~
100
回):
梁山聚义,庙堂招安,水浒梦断
(
1
)请在①~④处填写相应词语或者人物姓名。
语言不同于其他作品,抓不住特点怎么办?
作品是在说书底本基础上再创作而成
文段:
众猎户齐叫道:“不信你一个人如何杀得四个虎?……自从有了这窝虎在上面,整三五个月没人敢行。我们不信!敢是你哄我?”李逵道:“我又不是此间人,没来由哄你做甚么!你们不信,我和你上岭去,寻讨与你,就带些人去扛了下来。”众猎户道:“若端的有时,我们自得重重的谢你。却是好也!”
——《假李逵剪径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
2
)请结合文段分析,作品语言有什么突出特点。
突出特点:
______
(
4
字以内);分析:
______
。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31
分。
6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物勒工名
①当今的“
3.15
”晚会让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问题,那么在古代也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吗?古人又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呢?如果你了解了物勒工名制度,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②《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其中提到的“物勒工名”是我国最早的手工业管理制度。它要求手工业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
从
某
种
意
义
来
说
,物勒工名也是我国最早的问责制。
③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在青铜器上刻记人名的现象,但此时多是标明物品的所有者,并非制造者。将制造者名字刻上器物则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器物上甚至还出现了主造人和监造人的名字。此时物勒工名制度才真正出现。到了秦朝,物勒工名制度以法定形式固定了下来。如秦简《工律》中规定:“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种相对比较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秦国才可能在列国纷争中以富国强兵之势一统天下。
④到了汉代,这种制度的实施已深入到官营手工业的各个方面。目前在一些出土的汉代器物上均发现有铭文,铭刻内容较为丰富,涉及的信息更加全面,标志着这一时期物勒工名制度已相当成熟。
⑤唐朝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另一方面,政府把这一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从技艺培训,到产品制造、管理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使得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和工匠家族。
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