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1
分。
1
.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愧
怍
(
zuò
)
翩
然(
piān
)
拈
轻怕重(
zhān
)
B.
震
悚
(
sǒng
)
亘
古(
gèng
)
坦荡如
砥
(
dǐ
)
C.
汲
取(
xī
)
酝
酿(
yùn
)
人迹
罕
至(
hǎn
)
D.
摇
曳
(
yè
)
遵
循
(
xún
)
不
屑
置辩(
xiè
)
2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
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
______
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______
着丰厚的中华美学精神。无论是修长匀称的篆书、蚕头燕尾的隶书,还是狂放洒脱的草书、方正规矩的楷书,都
______
了中华文化之美,具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重要作用。因此,经典书法作品已成为学校开展德育、美育的重要载体。
A.
记录
包含
显露
B.
收录
蕴含
显露
C.
记录
蕴含
体现
D.
收录
包含
体现
3
.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ㅤㅤ
①人工智能引领技术创新。②从人脸识别到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作用。③随着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使更多潜在应用场景不断涌现。④智能制造、智能供应链等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4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
□
唯一的家园。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过去
10
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
□
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能耗强度降低最快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为世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A.
,。
……
B.
、:……
C.
,:;
D.
、。;
5
.
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首联点题,“客路”与“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情。
B.
颔联中“平”“阔”“正”“悬”四个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
颈联用“生”“入”二字将“日”与“春”拟人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D.
尾联呼应首联,写诗人希望从大雁那里得到友人的消息,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二、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6
.
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
山重水复疑无路,
______
。
(陆游《游山西村》)
(2)
自古逢秋悲寂寥,
______
。
(刘禹锡《秋词》其一)
(
3
)
______
,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
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
。
(欧阳修《醉翁亭记》)
(4)
《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李白借写家乡水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
7
.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某班同学一起回顾了三年的阅读经历,开展了一系列阅读分享活动。在“推荐我最喜爱的名著”活动中,许多同学撰写了推荐理由。请你根据推荐理由写出相应的作品。
作品
推荐理由
《(
1
)
______
》
这是一部纪实作品,从一个外国记者的视角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它在两个方面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二是对历史趋势的预见。
《(
2
)
______
》
这是一部很有趣的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小说围绕“西天取经”这条主线,讲述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
3
)
______
》
这部作品由十篇回忆性散文组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记叙了往事,其中也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
4
)
______
》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别具匠心地给予一百单八将每人一个独特的绰号,这些绰号或彰显性格特质,或关联行为特性,成为人物不可替代的标签。
8
.
在“阅读方法研讨”活动中,李明同学分享了借助“批注”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他展示了《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一处批注,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ㅤㅤ
【原文】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ㅤㅤ
【批注】范进之“不省人事”,喜也,喜由悲来;周进之“不省人事”,悲也,悲极喜生。
(1)
同样是“不省人事”,但是一喜一悲。批注者为何认为范进是“喜由悲来”,周进是“悲极喜生”?请你结合作品相关情节回答。
(2)
作者两次写“不省人事”有何用意?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4
分。
9
.
阅读《如何给山峰测高》一文,回答问题。
如何给山峰测高
于先文
ㅤㅤ
①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