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
1
.
默写。
(1)
诗,是用文字绘就的画,而各种色彩,便是这无数画卷中的奇葩……“①
______
,②
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绿与白的掩映中,是诗人对西湖春光的无限爱意。③
______
,④
______
”(崔颢《黄鹤楼》),黄与白的点染中,是诗人对时间、人生的深沉哲思;⑤
______
,⑥
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中的这一抹鲜红,是诗人不屈斗志的象征。
(2)
猿,尤其是猿鸣,是古诗文中的典型意象。“⑦
______
,⑧
______
”(《三峡》)。郦道元引用俗语
.
借“猿鸣”描写三峡秋季环境的凄清;“⑨
______
,⑩
______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借猿鸣展现清晨时分山川的勃勃生机。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39
分。
2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海边清晨
王继怀
①夜宿海滨小镇,撼枕的涛声将我从梦中惊醒,随即披衣,起床,打开房门,走到阳台上。
②
此时正是凌晨,举目望去,天色破晓,月亮在天空将走尽它的旅程,群星正逐一消失,尽管还没有一个地方泛出朝霞的红晕,但东边的天空已睁开了眼睫
。
③海风卷起的浪涛,从天际滚滚而来,推涌追逐,由远而近,越近越高,猛烈拍打着岩石,发出松涛般的轰响。
④我在想,大海真是奇怪,真是变化无穷,有时候风平浪静,微澜不兴,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有时又惊涛骇浪,气势磅礴,犹如置身于万马奔腾、金鼓齐鸣的战场。
⑤渐渐地,风小了,浪小了,涛声也小了。黑夜消失了;天空,海面,开始一派光明一轮火红的太阳从海面冉冉升起,金光四射,朝霞喷彩,倍觉奇伟壮观。
⑥下楼,穿过一片树林。牵到海滩。
⑦眼前的海滩平展展的细沙,没有一片碎石,没有一处水洼,像铺开闪光的玄黄锦缎,天边淡淡地飘来几朵白云,此时的海水像天色一样蔚蓝、明净,煞是好看。
⑧在金色的阳光下,我脱掉鞋子,赤脚感受脚底与细沙的摩擦,沿着长长的海滩,一个人默默地走,享受着这美好的阳光和美丽的海滩。
⑨沙滩上有不少像我这样的早起者,有些人在拾贝,时而弯腰,时而起身,看看四周。或许他们并不仅是想收藏那些贝壳,更陶醉于对美的寻找、发现和体味。
⑩不远处,有人用萨克斯吹《海滨之歌》,也有人唱《大海啊,故乡》,优美动听的旋律,熟悉的音乐,唤醒了我许多埋在心底的记忆。
⑪我喜欢大海,记得第一次看大海,是二十多年前,和一个同样喜欢看大海的朋友,从长沙坐了整整一夜的火车到深圳大梅沙,为的就是看大海。我们在海边玩了一天后,当晚又直接去了火车站,再乘坐一整夜的绿皮火车返回。
⑫因为喜欢大海,我也去过一些海边景点,三亚亚龙湾、厦门鼓浪屿、青岛金沙滩、大连金石滩、北海银滩、惠州巽寮湾、阳江海陵岛,以及国外的巴厘岛、爱琴海……这些地方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⑬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大海,也留下了关于大海的许多名篇佳作。东汉末年,诗人曹操站在海边的大石头上,看着大海潮起潮落,写出了千古名篇《观沧海》;到了唐代,关于大海的诗句就更多了,张若虚就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名句,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家喻户晓,大诗人李白也有豪迈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宋代,陆游乘舟到闽江口琅岐岛,写下《航海》,把琅岐岛比喻成蓬莱。现当代关于大海的名篇佳作就更多了,高尔基的《海燕》,巴金的《海上日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⑭有位作家说,看海看久了想见人,见人见多了想看海。漫步海边,记忆像滚滚浪潮,新的一天,就这样色彩斑斓地开始了。
(选自《羊城晚报》
2023
年
1
月
19
日,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开篇交代常景的背景,“涛声”提示将要看到的是大海。“披”“起”“打开”“走”一系列动词写出了作者被惊醒后对外面景物的期待。
B.
本文在写景上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空间的变化。从阳台到海滩,体现了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C.
从文章所写的内容来看,重点在海边。由此看来,文章以“海边清晨”为题不甚恰当,可改为“清晨海边”
D.
文章描写的海边清晨,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和乐趣,让人无比向往,充分体现出了结构美、色彩美、情感美。
(2)
阅读文章,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在阳台驻足,
A.
______
②在阳台冥想,静等旭日东升
③下楼来到海滩,
B.
______
④在沙滩漫步,
C.
______
(3)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时正是凌晨,举目望去,天色破晓,月亮在天空将走尽它的旅程,群星正逐一消失,尽管还没有一个地方泛出朝霞的红晕,但东边的天空已睁开了眼睫。
(4)
选文第⑬段用了大量的篇幅列举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观海留下的名篇佳作,试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5)
阅读全
2023年安徽宿州市萧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