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
4
年湖北省天门市中考物理
复习
试卷
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
~
11
小题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12
、
13
小题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2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以来,运行稳定,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系就服务能力步入世界一流行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斗卫星利用电磁波向地面传递信息
B
.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C
.北斗卫星上的芯片采用超导材料制成
D
.北斗卫星长期工作不需要消耗任何能量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次声波频率高于
20Hz
,会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
B
.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
.
B
超利用的是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
.观众听到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声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递到人耳
3
.下列光现象与对应的物理知识中,错误的是( )
A
.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
光的反射
B
.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
平面镜成像
C
.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
——
光沿直线传播
D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
——
光的色散
4
.关于分子和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B
.
0℃
冰熔化成
0℃
水,温度、内能都不变
C
.用力搓手,手发热是通过热传递增加手的内能
D
.杯子里的水可以任意倒出,说明水分子间没有引力
5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句
“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云里行。
”
中所描写的
“
天在清溪底
”
是光的( )
A
.反射现象
B
.折射现象
C
.直线传播现象
D
.色散现象
6
.如图所示四幅装置图,对于其说明的物理规律或原理,下列说法中认为正确的是
A
.
图中指南针中指针指向南方的那一端是
N
极
B
.
图中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C
.
如图实验说明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D
.
如图实验说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圈式话筒工作的原理与发电机工作原理是不同的
B
.扬声器是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一种装置
C
.录音机的磁带录音时,利用的主要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
D
.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变电流,频率是
50Hz
,电流方向
1s
内变化
50
次
8
.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为
时,定值电阻
R
两端的电压为
U
,要使这个电阻两端电压变为
,则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应为( )
A
.
B
.
C
.
D
.
9
.如图所示的家庭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不亮。用测电笔检测
A
点发光,
B
点不发光;用测电笔检测插座的两个孔,发现氖管只有右边孔发光。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灯泡短路
B
.灯泡灯丝断了
C
.进户零线断路
D
.进户火线断路
10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
6V
不变,电流表的量程为
,电压表的量程为
,定值电阻
R
1
的规格
“10Ω 0.5A”
,滑动变阻器
R
2
的规格为
“50Ω 1A”
。闭合开关,为了保证电路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定值电阻
R
1
两端的电压变化范围为
B
.滑动变阻器两端允许加的电压最大值为
3V
C
.滑动变阻器
R
2
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小为
10Ω
D
.定值电阻
R
1
消耗的最小功率为
1W
11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①
短路是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之一
②
在使用试电笔时,手指应接触金属笔尖
③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有关
④
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⑤
电动机的原理是电磁感应
⑥
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但不属于可再生能源
A
.
①③④⑥
B
.
②④⑤
C
.
①②⑥
D
.
③④⑤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磁继电器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B
.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C
.核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中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
D
.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低温下发生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13
.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的电压恒定,
R
1
=15Ω
,
R
2
=10Ω
。当
S
、
S
1
闭合,
S
2
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0.3A
。当
S
、
S
2
闭合,
S
1
断开时,电阻
R
1
的电功率可能是( )
A
.
4W
B
.
3W
C
.
2.5W
D
.
1.5W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
44
分)
14
.一束光线
AO
从玻璃斜射到玻璃和空气分界面上,(如图所示)请在图中作出该束光线在界面上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光路。
15
.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记载了照镜子时
“
影与形无异
”
的现象。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
(
1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
;
(
2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
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