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历史第十次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共
48
分。
1
.
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中对元朝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元朝建立初期( )
记载
出处
“
至元年(
1264
年)
……
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
”
明代宋濂《元史》
至元二十六年(
1289
年),政府曾下令,
“
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
”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至元十一年(
1274
年),在泽州有许多因为躲避战乱而没有回家的农民,当地长官主张将他们失去的土地归还之,认为
“
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
”
明代宋濂《元史》
A.
统治者重视流民问题治理
B.
政府严格限制土地买卖
C.
百姓的经济负担十分沉重
D.
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
2
.
晚清重臣张之洞曾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办强学会和《时务报》起初张之洞非常赞赏《日务报》,号令所有湖北的官员人手一份,要懂得西学:但是看到梁启超鼓吹民权时,张之洞认为违背了名教的
“
君君臣臣
”
。张之洞的态度说明了他( )
A.
提倡实业救国
B.
支持君主立
宪
C.
囿于中体西用
D.
鼓励全盘西化
3
.
1982
年,针对当时粮食减产、粮田被用作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陈云立即批示:
“‘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
,现在是否后一句话在起作用,前一句话在逐步下坡?稳定粮田在大粮食观点中,仍是一个要点。
”
陈云强调的是( )
A.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待提高
B.
地方政府急躁冒进势头显现
C.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大局稳定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4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
“
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
……
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
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
A.
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
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D.
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5
.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共中央宣传部约请翦伯赞、邵循正等史学家合写一本《中国历史概要》,请示毛泽东如何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等。毛泽东回答:
“
把稿子印发给
全国历史学家讨论,实行百家争鸣。
”
这一表态( )
A.
肯定了史学研究的关键性作用
B.
调动了知识分子投身社会建设
C.
增强了
“
双百方针
”
的影响力
D.
明确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
6
.
1850
年,普鲁士政府颁布
“
赎免法
”
,无偿废除了
20
种封建义务。后来,普鲁士政府将
1858
年
12
月
31
日作为解放农民的停止实施期限。于是,大量农民从德国东部的农业区来到了西部的工业区。德意志帝国成立前夕,普鲁士等地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材料说明当时( )
A.
德国实现了工业化
B.
生产关系调整解放了生产力
C.
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D.
农民成为德国工业化的主力
7
.
1949
~
1956
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
A.
地主土地所有制
→
社会主义公有制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地主土地所有制
→
农民土地所有制
→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
封建剥削制度
→
个体小农经济
→
人民公社
D.
互助组
→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8
.
对姜寨遗址的考古发现,小房子占绝对多数,屋内既有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又有火塘、炊具等生活用具,表明他们独立消费。北首岭、大地湾等遗址也发现类似情况。
“
小家庭
”
基本单位在六七千年前已出现,对历史学界是一个
“
新闻
”
。这说明( )
A.
中国私有制产生不早于六七千年前
B.
新材料的发现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C.
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基本格局
D.
农业生产是小家庭出现的必要条件
9
.
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发现于长江中游地区,其早期墓葬中女性的随葬品以锥器、装饰品居多,男性则多随葬石斧等生产工具。锥器是从事家
庭手工劳动的重要器具,而石斧作为重要的砍砸器则主要用于采集、砍伐、切割肉类等大体力劳动。这说明当时( )
A.
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B.
小农经济的雏形已经出现
C.
社会劳动中已经出现分工
D.
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部门
10
.
顺治年间,广东大埔县李正心的父亲将自家十亩耕地作价白银
65.69
两卖与李君干,之后仍在这十亩土地上佃耕,多年后李正心家备价回赎,被官府驳回。期间,李正心家所交租谷折银
1248
两。这一案例反映了( )
A.
政府致力于抑制土地兼并
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封建租佃关系的
发展状况
D.
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
11
.
1567
年,明朝廷开放福建漳州月港,规定民间商人在申请文引、缴纳税银后,可以从月港出发到东西二洋从事贸易。这一举措( )
A.
意在彰显明朝的国威
B.
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C.
彻底废除了锁国政策
D.
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
12
.
关于拿破仑,褒贬不一。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曾在他的作品中写道:
“
的确,他(拿破仑)是从凯撒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亚历山大以来最令人震惊的人物之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历史第十次模拟试卷-普通用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