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历史第八次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共
48
分。
1
.
朱熹所著的《家礼》规定,家族必须设立祠堂。祠堂是家族活动的中心场所,主人(封建大家长)每天要到祠堂晨谒,而家族成员则
“
出入必告
”“
有事则告
”
。
“
或有水火盗贼,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器,然后及家财。
”
由此可见,《家礼》( )
A.
注重家族利益
B.
将天理与人欲对立
C.
强调纲常伦理
D.
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2
.
1898
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将
“
西学
”
分为
“
西政
”
、
“
西艺
”
和
“
西史
”
。
“
西政
”
包括学校、赋税、武备、律例、通商等内容;
“
西艺
”
则分算、矿、医、电等大类,并指出
“
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
这表明张之洞( )
A.
开始突破天朝上国的思想藩篱
B.
希望在中国确立民主政治体制
C.
力图推进清末新政的改革进程
D.
主张学习西方应突破技术层面
3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
“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
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
“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
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表明我国政府(
)
A.
确保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B.
以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C.
确立粮食进出口平衡战略
D.
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
4
.
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
“
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
”
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
A.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
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
5
.
1977
年
12
月,全国
570
万青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一招生考试,以下情景在当时的考场可能出现的是
A.
考场背景音乐:反映粉碎
“
四人帮
”
的歌曲
B.
考场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
“
实施
‘
科教兴国
’
战略
”
的大红标语
D.
特写:语文试卷作文题目
“
评
‘
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初步建立
’”
6
.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
•
福特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
12
小时
28
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
1
小时
33
分钟;他于
1908
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也能买得起的
“
平民汽车
”
。这说明( )
A.
美国民众的平等意识增强
B.
管理方式革新提高了生产率
C.
新式交通工具的竞争减弱
D.
资本家减轻对平民的剥削
7
.
20
世纪
50
年代《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
“
杂交
”
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
“
嫁接
”
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
“
公鸡孵小鸡
”
,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与这些所谓的
“
奇迹
”
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
A.
“
包干到户
”
运动
B.
“
大跃进
”
运动
C.
“
农业合作化
”
运动
D.
“
人民公社化
”
运动
8
.
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
“
有熊国
”
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
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
“
尧都平阳
”
。这( )
A.
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B.
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
C.
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
D.
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
9
.
有观点认为,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除政治组织上的国家外,还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及已经发明文字(如图)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据此推知( )
A.
夏朝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开始
B.
甲骨文出现标志着我国文明已产生
C.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已开启文明时代
D.
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10
.
唐朝诗人韩愈的《平淮西碑》记载:
“
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收功,极炽而丰
……”
而唐玄宗所作《听逃户归首敕》中说,农民
“
转徙他土,佣假取给,浮窳求生
”
。这反映了( )
A.
歌功颂德是当时文人扬名捷径
B.
土地兼并仍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C.
统治者优先关注全国政治稳定
D.
盛世外表下蕴藏深刻社会矛盾
11
.
明朝中后期,江南部分地区已从种稻为主转变为种棉、桑、
麻为主。棉产区的农户除出售棉花外,还从事棉纺织业,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植桑业发达地区的农户除出售桑叶之外,往往还经营蚕丝生产和丝织业。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 )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C.
工商皆本观念盛行
D.
农村多种经营兴盛
12
.
20
世纪
30
年代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
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B.
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C.
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D.
全面揭
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13
.
罗斯福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是
“
世界安全必须建立在通过国际体系行驶的美国权力之上
”
,为让这一构想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世界上处于水深火热中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历史第八次模拟试卷-自定义类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