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初三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
Ⅰ
卷(选择题)和第
Ⅱ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Ⅰ
卷为
1—15
题,共
30
分,第
Ⅱ
卷为
16—17
题,共
40
分。全卷共计
70
分。考试时间历史
+
道法(合卷)共
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班级、考场和座位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答案,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
2B
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非选择题,答题不能超出题目指定区域。
3
、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第
Ⅰ
卷(本卷共计
3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2
分,共计
30
分)
1
.某校准备编写《万紫千红总是春
——
文明的起源》的校本教材,书稿目录如下。请你在第一章第二节填上恰当的标题(
)
第一章古代亚非文明大河篇
第一节探寻金字塔之谜
第二节
第三节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第二章古代欧洲文明海洋篇
第一节西方文明的源头
第二节宏伟属于罗马
A
.德谟克利特与
“
原子论
”
B
.解密苏格拉底之死
C
.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D
.希腊化时代的开启
2
.香蕉叶饭(下图)是一种典型的印度菜。印度贵族在婚礼宴席上招待客人时,仍把香蕉叶当餐盘。据说是因为居上位者很忌讳接触较低阶级碰过的器皿,所以用后即丢的香蕉叶自然成了最佳选择。这个习俗适合用来印证印度(
)
A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
.环保意识的增强
C
.种姓制度影响深远
D
.文化具有多样性
3
.《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中记载着阿拉伯的一种水力自动计时的时钟(下图),该时钟造型的龙代表中国,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不死鸟让人想到埃及,水利装置则不禁让人想到古希腊。这反映了阿拉伯(
)
A
.文
化具有包容性
B
.帝国疆域范围辽阔
C
.商路繁荣辐射远
D
.科学技术成就领先
4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关于下表表述中推论合理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平民的利益有所保护
B
大化改新后私民转为公民,公民分到了土地,摆脱了依附地位
促进封建庄园制度的形成
C
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
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
中世纪大学初创时一般都拥有教皇和君主颁发的
特许状
最初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为政
治服务的
A
.
A
B
.
B
C
.
C
D
.
D
5
.下表是两位学者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讨论。据此可知,他们讨论的是西欧城市(
)
学者
看法
学者
1
城市作为共同体,培养了人们共同承担责任的兴趣,激发了作为公民的自豪感
学者
2
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知识生活的中心,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
A
.兴盛的原因
B
.自治的手段
C
.复兴的影响
D
.复兴的目的
6
.
“
企鹅
”
原是欧洲人最早对北大西洋地区一种海雀的称谓,后欧洲人在南半球海域发现了与
“
企鹅
”
体态样貌非常相似的鸟,也将其命名为
“
企鹅
”
。
18
世纪时,欧洲学术界决定把北半球的
“
企鹅
”
改名为
“
大海雀
”
,
“
企鹅
”
遂成为南半球此种海鸟的专属称谓。
“
企鹅
”
称谓的演变深刻反映了(
)
A
.洲际物种交流兴起
B
.地理大发现的深入
C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D
.进化论思想的传播
7
.中世纪后期,欧洲就已开始从中国进口瓷器。
16
世纪后期,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通过数条国际航线将中国瓷器转运至欧亚各地,中国瓷器对外贸易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向全球扩散的国际贸易循环网。中国作坊也开始仿效欧洲陶瓷的装饰风格和形状,专门为欧洲市场生产瓷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欧洲封建贵族生活腐朽
B
.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瓦解崩溃
C
.世界经济联系得到加强
D
.瓷器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
8
.下图是第一国际的支部分布图(部分),据图可知,这些支部的建立(
)
A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反映
出当时欧洲普遍发生了革命
C
.直接推动了巴黎公社的建立
D
.表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9
.某历史小组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时,收集到以下信息,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政治
废藩置县;颁布《宅地法》
经济
推行殖产兴业;废除农奴制
思想文化
文明开化
军事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
D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0
.下图是创作于
1935
年的一幅美国漫画《人民的声音》。作者借用
“
特洛伊木马
”
的故事,意在(
)
A
.肯定罗斯福新政的成效
B
.揭露罗斯福新政的真实目的
C
.讽刺了美国民众的无知
D
.警示需防范行政权力的膨胀
11
.
1932
年
1
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
21
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变化(
)
A
.出于增强国防力量的需要
B
.源自于指令性计划体制
C
.为了保障民众的日常生活
D
.旨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12
.发表于
1941
年
12
月
29
解释分析广东深圳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参考答案)试卷在线免费下载.docx